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风采(十)| 田野之间,文学之上——访广技师青年珠江学者邱婧

广师新闻社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2-27


这里是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官方微信 -


今年7月,我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邱婧副教授入选“2017年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8月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作为杜克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赴美参加科学研究工作。


远在重洋的她此刻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研究与教学观摩工作中,在西五区的昼夜交替中怀揣对科研与求知的无限热情,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拓展着全新的研究视角。


新叶书中藏 


数年脉络显


2013年,邱婧进入我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任教,主要对本科生进行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与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并且担任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生课程。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邱婧始终没有懈怠,一直将自己置于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深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现场,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与创作者进行互动,基于此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场域进行观察。


自2013年入职以来,邱婧的科研成果颇丰。她致力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1项,担任国家出版基金十卷本丛书副主编,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她笔耕不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29 篇,其中多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转型期彝族汉语诗歌论》,并于2015年、2016年两次作为特邀撰稿人在《文艺报》全文刊发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综论、年度综述,被“中国作家网”等官方文学网站全文转载,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邱婧老师在查阅图书资料


邱婧立足广东省人文社科方面的重大需求,近年来着力对广东瑶族史诗的研究,对广东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主动申请《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承担广东“乳源瑶族史诗”的演述录制,而这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立项。在以往调查的基础上,邱婧同中山大学王琴博士组成团队,对乳源瑶歌的演述生态进行全面田野调查,共发表论文4篇,完成调查报告3万余字,拍摄高清照片200余张,曾连续三天三夜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参加并拍摄瑶族挂灯度身仪式,拍摄高清视频36小时,制作纪录片3部,成片200分钟,研究当代乳源瑶歌演述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生态转型。


邱婧坦言,之所以自己能够一直保持科研创作的活力,除了自身对科研的热情,既与导师姚新勇先生的悉心培育、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诸位前辈师友的耐心指导与提携。本次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人才项目,邱婧表示,这对她接下来的科研和教学都会起推动作用,她会尽力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科研和高等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书上一页文


脚下万里路

邱婧专注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她不仅在书斋之中展开研究,并且多年来坚持实地考察,力图科研成果更加扎根于土壤,基于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的互动交流,她不断用实践去更正和充实研究结论。


多年来,她在田野调查中曾遇见奇险壮美的景观,也曾经遇到泥石流之类的事故。为进一步展开研究,近年来,她曾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辽宁多地的满族自治县等地调研。掌握第一手创作资料,才能有更加扎实的开展文学研究,这些经历为她带来了无比宝贵的研究素材。


2010年在暨南大学读博期间,邱婧听从博士导师姚新勇的建议,开始进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但她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07年。读研时期,邱婧师从诗歌评论家耿占春,开始系统训练诗歌评论,这为她之后研究少数民族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导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她开始接触并逐步深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状况,也认识到“诗歌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于是她以诗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多年的研习经验为工具,开始进行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研究。


邱婧老师到杜克大学作访问学者


此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访学,邱婧在美国选修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课程,并有幸与以前常常在论文里引用的学术大咖们交流,比如文学批评家詹姆逊与历史学家杜赞奇。另外,在跟随合作导师Carlos的访问交流中,她打开了全新的研究视野。“中国学者具有在地性,可以通过较为丰富的交往和田野工作与诗人作家产生互动,而从事中国研究的西方学者尽管拥有视角广泛的理论知识,有时易出现信息不对等的状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西方的理论知识,结合所作的实地考察,客观进行科研工作……”邱婧对比中外研究方式与成果,如此分析道。

新叶书中藏 


人文常寄心

博士毕业后,邱婧选择留在广州,具有浓厚民族学底蕴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这样进入了她的视线。邱婧回忆入职以来与学生的点点滴滴,“每学期结课时我都会在讲台上给他们拍照留念,最后的半节课就跟他们聊人生……”邱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看重学生的理论素养,更注重于学生的互动。她认为现今的大学生心理较脆弱,教师应该在教学任务之外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她注重双向的师生交流,以此让学生更了解他们需要的知识和导向,也有助于老师找到学生的困惑点。在获得教学质量优秀的同时,她最感动的还是学生在评价系统里给她的鼓励和留言。


在邱婧的指导下,先后有十余位本校学生考取了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其中不乏名校。如今,尽管在美国访学期间有12小时的时差,她还坚持做两件事情,一是继续指导研究生进行田野调查,指导本科生考研复习,二是连续第三年义务担任文学与传媒学院坤曦书社的读书指导老师,商定合适的时间段在线讨论文学阅读。


邱婧老师在做科学研究


邱婧表示,她的科研活动便是与人打交道,于是她将自己的科研热情带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的思考,“中文系学生应该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而不是只关注文学理论的本身,我更希望我的学生们对社会充满思考和关怀”。


在她的科研中,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关怀。近年来,她将研究视角放在珠三角少数民族“打工作家”中。这些创作者们在务工之余进行文学创作,极少与外界接触,“但他们在文学中书写自己的民族,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流动人口的文学想象怎样”。她围绕“少数民族工人文学”的概念深入观察,分析少数民族工人文学创作中的话语生态。而在研究调查期间,她与许多少数民族打工作家产生交集,如目前仍保持这密切联系的土家族诗人冉乔峰、彝族诗人吉克阿优与苗族诗人刘大程。他们中有些人通过文学创作离开了原本的打工环境,而有些人则继续留在工厂里谋生,并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邱婧老师在古朴的杜克大学校园


邱婧始终带着科研的理智与对文学的深情,凝视着中国大地上少数民族多元共生的灿烂文化。纯粹的热爱应该就是听风是你,听雨也是你,一切与所热爱的事物相关的都显得意趣盎然。一周工作七天,上课、写论文、田野工作、参加学术会议,这些几乎就是邱婧生活中的全部。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科研的枯燥,邱婧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当地人的民俗生活,也常常沉浸于对社会百态的辩证思考,与有丰富阅历的学者前辈进行学术交流。“有时候所有事情搁在一起时会有点累,但现在还年轻吧,恢复得快些”,邱婧笑着感叹道。


—  END  —


相关推文丨点击可跳转原文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文章作者 | 余俊禧 李玉琳

供图 | 邱婧

编辑 | 黄钰淳

责任编辑 | 党委宣传部  尹忠琼


觉得不错,请点赞↓↓↓

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